大眾新聞網 > 大眾評論 > 正文

安倫教授:老子之“道”的超越性

時間:2023-07-18 14:43:37 來源:華夏小康網

  兩千多年前,老子超越普通人形而下的目光局限,從形而上的超越高度體悟宇宙的本體、本原、奧秘及其與世間萬物和人類社會的關系,為后人留下了超凡脫俗的洞見和智慧。此后,《道德經》的注家如云,但縱觀形形色色的各種文本,特別是近代以來的各色文本,真正理解“道”者并不多見,而誤解者則比比皆是。許多注家熱衷于《道德經》的文字?庇栐b,并不關心“道”究竟是什么。對“道”的誤解和曲解五花八門,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,就是都有意無意忽視了“道”作為萬物之母的形而上超越性,或對“道”只做形而下的理解。老子對此早有預料,所以在五千言成文之時就預言“知我者希”。

  受近代西方思想的影響,許多國人將“道”簡單理解為事物運行的自然規律,甚至將《道德經》稱為自然辯證法的經典之作!兜赖陆洝分写_實談到“道”的規律性方面的特性,如自然無為、物極必反、相輔相成等。但這些只是“道”作為“天地萬物之母”的一些屬性,并不獨立存在,更不能取代作為其主體的形而上之“道”。如果將“道”僅僅理解為規律,無異于盲人摸象,將“道”的某個特性當作其全部,并對“道”產生曲解。

  有一種認識是將“道”僅僅理解為人生的準則和規范!兜赖陆洝分写_實談到“圣人之道”或“善為道者”之“道”,但這些圣人或善為道者之“道”都效法于超越的大道,是“道”在人世間的體現或延伸。因此,將“道”僅僅理解為人生準則或典范同樣是以偏概全。

 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,《道德經》中的“道”就是無,而無就是什么都沒有,因此我們想把“道”理解成什么,它就是什么。當代知名學者陳鼓應則干脆把《道德經》中的“道”分為多種形式加以理解,他認為,“老子書上所有的‘道’字,符號形式雖然是同一的,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脈絡中,卻具有不同的意涵;有些地方,‘道’是指形而上的實存者;有些地方,‘道’是指一種規律;有些地方,‘道’是指人生的一種規則、指標、或典范。”誠然,《道德經》中看似有這幾個方面的論述,但都是作為“道”的不同特性或層面展開的,“道”并不因此而“具有不同的意涵”,仍是渾然一體。如果說“道”因為有不同層面的表現就成為不同的事物,那就猶如說某人因有喜怒哀樂而變成喜人、怒人、哀人、樂人等幾個不同的人。

  在《道德經》文本?庇栐b方面尚有建樹的陳先生為何對“道”會有這樣的認識?原因在于他先決性地從根本上否定了老子所說的“道”的存在。他聲稱:“‘道’的問題,事實上只是一個虛擬的問題。‘道’所具有的種種特性和作用,都是老子所預設的。”“我們可以直截了當地說,‘道’只是概念上的存在而已。‘道’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寫,都是老子所預設的。老子說的預設的‘道’,若從常識的觀點來看,也許會認為它是沒有意義的。……它(道)只是一項預設,一種愿望,藉以安排與解決人生的種種問題。”換言之,老子出于“安排與解決人生的種種問題”的“一種愿望”,杜撰了“道”這樣一個不真實的概念。這種對“道”的認識,令人不禁想起“聞道”而“大笑之”的“下士”。

  在陳先生那里,作為《道德經》主題的“道”被否定,“道”的各種特性和展現就因失去主體從而成為相互之間獨立并行的事物。這就是為什么陳先生眼中能看到的是幾種各不相同的“道”。這樣的認識完全排除了老子原意理解的“道”。

  陳先生否定“道”的存在,所舉出的唯一根據是,“例如說‘道’是‘惟恍惟惚’的,是‘獨立而不改’的,是‘天地之始’、‘萬物之母’的,這一切都是非經驗的語句,都是外在的世界無法驗證的。”原來,陳先生否定“道”,根據的是早已千孔百瘡的實證主義理論。根據這一理論,凡是不能以可觀察的經驗或證據驗證其存在的事物,都是不存在或無意義的。如果此理論成立,則不僅“道”不存在,而且大量建立在假設、推理基礎上的科學理論都不成立,許多人類公認的事物以及諸如哲學、社科、人文等依據抽象思維建立的學科都因不能被觀察驗證而應當被否定,人類只能將自己禁閉在現有可驗證的有限認識框架之內,不得有所超越和發展。此外,如果逆向運用該理論,陳先生否定“道”的存在又有何證據或經驗驗證呢?陳先生等人據以否定“道”的科學實證主義貌似科學,實則違背科學和理智。

  如果作為《道德經》基石的“道”純屬臆造,并不真實存在,就否定了以“道”和《道德經》為基石的道教。同樣,按照陳先生科學實證主義的邏輯,像“道”這樣沒有任何迷信色彩的超然存在尚不能見容,儒、佛二教的“天”、“佛”就更不能見容。這樣,作為中華文化主體的儒釋道的核心和靈魂都被否定,其超越性和神圣性也隨之喪失,剩下的只有物質軀殼。這正是今人所謂中華文化的現狀。

  像陳先生這種觀點繼承了上世紀初葉“新文化運動”以來一批國學權威的觀點思潮。正是這場盲目接受西方科學主義文化思潮的運動,毀壞了傳統中華文化,特別是中華文化中最具價值意義的精神超越核心。如果不能對那場科學主義思潮有深刻的認識、反思和清理,復興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就是一句空話。

  (本文原載于中國民族報,題為“知我者希”)

  作者:安倫教授,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,學術發展主任,華東師范大學涵靜書院副院長。

編輯:沛霖

免責聲明

① 本網所刊登文章均來自網絡轉載;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,其真實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負責

② 如果您對稿件和圖片等有版權及其他爭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,我們將核實情況后進行相關刪除

③ 聯系郵箱:dzshbw@163.com聯系電話:01057394474

關于我們 | 聯系我們 | 廣告合作 | 合作加盟 | 投訴報料 | 人員查詢 | 網站首頁 | 搜索

工作時間:周一至周五9:00—17:00(節假日除外) E-mail:857629325@qq.com 值班電話:13321158502

地址: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11號 郵編:100045 京ICP備16000773號-1 百度統計

秋霞黄色网站